网易财经11月18日讯 近期,信达证券发布了一份名为《两百张图告诉你十个股市规律》的报告,基于对股市大数据的统计,总结出了A股的十大规律。以下为干货版:
尾盘总会莫名其妙地涨
统计数据表明,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,对比指数每五分钟的涨跌幅发现,午盘收盘前和全天收盘前,市场呈现较高概率的上涨,上涨概率高达60.3%和79.1%。信达证券认为,对该现象的产生,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解释。可能的原因是,尾盘上涨现象与市场交易机制有较大关系,例如尾盘市场资金情况、机构集中建仓、以及大宗交易的影响。
牛市,周一更多开门红
统计每周的交易时间发现,周一上涨的概率和幅度最大。分段统计后发现,牛市期间,股市在周一上涨的幅度较大,而熊市中这种现象不明显。
“周一更容易上涨现象”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则并不明显,这很可能是由于成熟市场投资者情绪化不明显造成的。但是,在当前情绪化仍然爆棚的A股,牛市的情绪显然更容易在假期被点燃。
同时数据显示,周一出现极端涨跌幅的概率较高,这也与市场预期有关。例如投资者未预期到的周末市场数据和突发事件出现,或者预期落空带来的市场波动,在我国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中,这种市场情绪波动更大。
每逢周五证监会、央妈都会放大招啊!
一月买四月卖,更赚钱
通过随机测算上证综指的投资收益率:在每年任意时间买入指数,在之后任意时间卖出获利。发现年初买入、四月卖出获得正收益概率最大。
如果从月度涨跌幅的角度去看市场,上证综指在上半年取得比较好的正收益,上涨的概率较高, 而进入6月份后,市场的回报率和上涨概率均下行。
A股喜欢春节发红包
每当长假来临,持币过节还是持股过节的问题,都会备受投资者关注。
研究结果表明,在节前五个交易日,节后七个交易日里,上证综指表现较好。在迄今为止的22个春节前后,上证综指上涨次数为18次,上涨概率高达81.81%,涨跌幅的中值为3.19%,均值为3.72%。春节效应比十一效应更加明显 ,持续时间更长、平均上涨幅度更大。
在十一长假之前的三个交易日和假日之后的两个交易日,上证综指表现较好。在16次十一长假前后,上证综指有11 次上涨,上涨概率为68.75%,指数涨跌幅的中值为1.87%,均值为1.05%。由此可见,在十一假日前后,指数上涨 的概率较大,十一效应在A股市场中较为明显。
总结一下,A股的假期效应非常明显,尤其是春节效应,其持续时间和涨幅都比较高。
低股价收益率最高
对比A股的不同市场风格指数发现,在A股中,低估值个股,包括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指数,长期走势均好于中、高估值品种,且其长期收益率要高于上证综指。在资本市场的长线低估值走势较好。
低价股,是所有风格指数中收益率最高的,这与我国投资者机构中,散户占比较多、且金融素养相对较差有关。
高市盈率、中市盈率指数、低市盈率指数与上证综指走势
活跃股指数是所有风格指数中收益率最差的风格,热门个股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。
新股上市第一年收益欠佳
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和上市制度,导致上市公司在上市前报表的盈利能力较高,而一旦上市,其整体盈利能力开始下滑。
统计前五年上市公司的ROE分布表明,随着上市时间的延长,低盈利能力的公司开始增加,收益率的中位数开始向较低的ROE水平倾斜。
对比上市公司不同年限的投资价值,上市第一年的投资收益并不好,其后明显好转。
金融板块行情独立
数据显示,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最小,而在每个月上涨前五名的行业中,银行业出现的次数最多。
如果对比市场整体收益率,申万行业分类中“综合”出现较高超越市场整体涨幅的概率较高。
牛市波动增强
从日内分钟数据的标准差来看,在上证综指的阶段性顶点时,市场的波动显著增强,而这种现象在市场趋势性上涨的尾端更为明显。
均线系统仍有效
技术分析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依然较为广泛,而技术分析的有效性,也是广大投资者争论不休的事情。
回测结果显示,在多数发展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,例如美国,日本、英国、法国,均线系统下的技术分析已经失效 ,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依然有效。
结论:技术分析存在有效期,随着市场的发展,其有效性逐步减弱。因为,技术分析这种“想让所有人通过简单技术指标来挣钱”的策略,肯定不会让所有人都挣钱。如果某种指标一旦给市场全面接受,那么它带来的超额收益将会被削弱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双均线系统的有效期,比单均线有效期要长久一些,或许这暗示着技术分析也要进行不断的演化, 以适应市场的发展。
7倍PE肯定见底
资本市场有其自身规律,也有着估值的上下限。“树不会长到天上去”,股市也不会是无底洞。
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指数来看,市盈率在7倍时,股市肯定见底。
全文如下:
摘要
股市价格的走势,好像是随机游走的,但在纷繁复杂的数据背后,有无规律可言?我们从市场数据出发,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股市规律。
我们发现,指数的日内走势数据显示,收盘前五分钟现象较为明显,尤其是全天收盘前5分钟,市场上涨的概率高达79.1%,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?我们认为,这其中的原因有尾盘市场资金情况、机构集中建仓、以及大宗交易的影响,但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解释。
我们对比了指数的日历效应后发现,股市在牛市中,周一上涨的概率较大,上涨的幅度高于其他日期。这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关。同时,我们对比了每月不同日期指数的涨跌,发现我国上半月效应明显,而这种现象与SHIBOR利率在上半月较低的情况遥相呼应,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出资本市场的联动性。
“Sell In May and go away”,这句流传在华尔街的谚语在我国适用吗?我们实证数据表明,如果每年随机投资,“年初买入、四月卖出”上涨的概率最大。同时在美国市场上也有这样的现象。
我国的节日效应明显,春节前后市场上涨的概率较大,其次为十一和五一假日。我们还对比了标普500指数的圣诞节前后,发现节日效应同样明显。
技术分析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,投资者对此也比较了解。我们通过对比相同策略在不同市场中的表现可以看出,在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,例如美国,日本等,简单的技术指标已经失效,而在我国还依然有较强的作用。我们认为,随着市场的成熟,技术分析的盈利能力在衰退,毕竟“想让人人都能挣钱”的策略,肯定不能让所有人都挣到钱。
我们还对比了主要资本市场股指的市盈率、市净率、RoE和RoA水平,我们从中可以看出,资本市场的波动上下限是有其范围的,7倍估值规律就表明股票市盈率接近7倍时就是反弹之时。如果股票被严重低估,价值投资者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。
对比市场风格指数的长期表现,我们发现,长期收益率最高的是低价股指数,而最差的是活跃股指数。从长期表现来看,低估值的个股走势要好于高估值个股。
我们从行业月度收益率出发,寻找行业之间的联动性,并找到联动最强和最弱的行业组。
1、日内规律:收盘前上涨概率较高
本节摘要
我们对股票指数日内涨跌幅进行统计分析,寻找指数日内波动的规律。
首先,我们统计了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,上证综指每日分钟收盘价相对于前一日收盘价的涨跌幅,并计算了分钟的涨跌幅的均值和中值。
统计数据表明,指数日内呈现上涨趋势,低开高走:午前的市场基本呈现下跌现象,午后市场好转,尾盘拉升较为明显。值得注意的是,尾盘(包括午前收盘和全天收盘)前几分钟,市场会有较为明显的上涨,其上涨的概率也急速提升。
其次,我们对比了指数每五分钟的涨跌幅。比较发现,午盘收盘前和全天收盘前,市场呈现较高概率的上涨,上涨概率高达60.3%和79.1%。
我们认为,这种尾盘上涨现象的产生,与市场交易机制有较大关系:例如尾盘市场资金情况、机构集中建仓、以及大宗交易的影响。但综合而言,对该现象的产生,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解释。
指数日内走势呈现上涨趋势,午前收盘和全天收盘前有明显的上涨。
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,每日指数相对于前收盘价涨跌幅统计
SOURCE:Wind,Tinysoft,信达证券研发中心
尾盘收市前,上涨概率较大,上涨幅度领先与全天上涨水平。
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,以5分钟为周期,计算指数的涨跌幅,即5分钟K线图的涨跌幅情况统计
SOURCE:Wind,Tinysoft,信达证券研发中心